首頁 > 行業動態 > 經濟日報報道:種企成長基因從哪來

經濟日報報道:種企成長基因從哪來

作者:喬金亮 來源:經濟日報 時間:2014-01-02 訪問:5710


種企成長基因從哪來

本報記者 喬金亮


  提起去年的玉米收成,吉林省德惠市邊崗鄉53歲的農民廖重喜上眉梢,“最近兩年種植‘五谷704’品種,和原先的品種相比增產一成?!薄拔骞?04”是由甘肅五谷種業公司自主研發的玉米新品種,其穩產性、耐密性、抗逆性等表現突出,成為甘肅省第二個通過國家審定的玉米品種。目前五谷種業已向農業部申請了20個玉米品種自主知識產權保護。


  一個玉米新品種,推廣在適宜的地塊上,能最大程度地發揮品種的遺傳優勢,反之,就可能影響品種的壽命。多年來,五谷種業根據地塊環境、種植方式等來推廣品種。2013年,五谷種業僅在東北就設立了115個試驗點,針對十多個玉米新品種研究出配套的綜合耕作栽培技術,并物化為十余種系列產品


  玉米良種的選育是一個漫長的過程。一個新產品研發僅自交系至少需要8個生長季,由自交系組配新品種又需要兩年以上的田間試驗,再需要3年的時間參加國家或省級區域試驗才能推廣。五谷種業在研發初期就確立了走整體布局、重點開發的路線,育種區域覆蓋全國主要玉米主產區。


  “成功的種企一定具有在多個區域持續推出優勢品種的研發能力,并在制種、加工、推廣等方面協同發展。今后,要繼續創新豐富種質資源、優化升級研發運作體系,提升新品種的研發速度和質量?!蔽骞确N業董事長李世曉說,國家應支持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種企,建立品種進入市場的綠色通道從而提升育種對玉米增產的貢獻率。


  點評


  行業協會應當“紅娘”,在自愿的前提下,有目的地選擇若干重點作物和關鍵技術領域進行試點,以種業骨干企業為龍頭,聯合科研實力雄厚的大學和科研機構,組建多種形式的產學研研發聯盟,國家有關財政項目可予以支持。

  ——中國種子協會副會長 李立秋


  國外大型種企在中國市場“跑馬圈地”,有從研發、生產到銷售的一整套布局。今后應該把提高育種能力提升到國家發展戰略的高度,改革現有體制機制,明確產學研分工,加快育種科技創新主體向大型種子企業轉移。

  ——遼寧省農科院院長 陶承光


  商業育種,是我國種子產業應對挑戰的戰略選擇。我國玉米育種長期以來沒有以市場為導向,偏向于選育超高產品種,忽視了品種的抗逆性。堅持正確方向,堅持種質擴增、改良與創新,就能夠普遍提升育種能力和水平。堅持5年至10年,我國將出現一批能夠與跨國公司相抗衡的新品種。
  ——國家玉米產業體系首席科學家 張世煌
  
久热国产vs视频在线观看97